??石窟千年,大美不言。保護珍貴的石窟寺遺產,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8月19日,由國家文物局、重慶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重慶市大足區開幕。100余名國內外石窟研究和保護專家,共同探討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護人類珍貴的石窟寺遺產。
??據悉,我國現存石窟寺摩崖造像共5986處,其中8項13處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相關研究表明,水和風是石窟寺石刻類文化遺產最主要的破壞影響因素。氣候變化和由此帶來的極端天氣增加,進一步強化了這些破壞影響因素,加劇了石窟寺石刻類文化遺產的病害。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本次論壇以“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護”為主題,旨在以國際視野匯聚各方智慧,助力石窟寺保護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并形成有辨識度的石窟寺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品牌,提升我國石窟寺保護的國際化水平。
??論壇舉辦地大足區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所在地。大足石刻現有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75處共計5萬余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其中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但經過800多年歲月侵蝕后,這尊“國寶中的國寶”一度百病纏身。2008年,國家文物局將千手觀音造像搶救加固保護列為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開展了歷時8年的加固修復,最終使其在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金身重現”。大足石刻還探索總結出了南方潮濕環境下石雕彩繪破壞修復等石窟寺保護的成功經驗。(記者張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