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不僅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奠基工程”,更是在耕耘未來、播種希望。
2024年,四川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廣泛持續深入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在巴蜀大地厚植未成年人茁壯成長的沃土,通過培根鑄魂“強苗”、傳統文化“潤苗”、紅色教育“立苗”、拓展陣地“育苗”、心理服務“護苗”,讓每一朵花都能沐浴著陽光盡情綻放。
培根鑄魂“強苗” 激發擔當使命
2024年9月1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聯合發布2024年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先進事跡名單,來自四川的饒梓煜與陳科光榮上榜,向全國廣大青少年展示巴蜀學子的優秀風采。
春風化雨,育才成林。在四川,還有許多和饒梓煜、陳科一樣善學奮進的好少年,他們立志向、修品行、練本領,時刻準備著為建設祖國、服務人民貢獻力量。四川省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全力推動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高質量發展,讓廣大青少年共同沐浴文明新風尚,讓陽光照耀每一名未成年人的成長之路,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育人之本,在于培根鑄魂。四川省將立德樹人作為培育時代新人的工作之重,廣泛開展“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钡戎黝}教育實踐活動,扎實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認真組織開展“強國復興有我”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學校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提升。同時,持續深化“新時代好少年”學習宣傳活動,每年選樹推介一批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精神的少年兒童先進典型,宣傳他們愛黨愛國、奮發向上、勇于拼搏、樂于奉獻、全面發展的生動故事,引導廣大未成年人見賢思齊、爭做先進。目前,全省已推評四川省“新時代好少年”219人,其中8人獲評全國“新時代好少年”,他們用行動踐行新時代好少年的責任與擔當,在全省廣大青少年中營造了學有榜樣、行有楷模、趕有目標的濃厚氛圍。
傳統文化“潤苗” 堅定文化自信
走進紅墻黛瓦、古樹成蔭的三蘇祠,孩子們在“三蘇”塑像、啟賢堂、披風榭、來鳳軒、蘇宅古井等景點駐足參觀后,步入全國首個以現代多媒體手段展示三蘇父子家國情懷的《中國有三蘇》主題展覽館深入了解蘇洵、蘇轍、蘇軾的人生歷程,這樣的場景,在眉山市三蘇祠內時??梢?。

三蘇祠東坡詩詞擂臺賽。
根植巴蜀文脈,弘揚傳統文化。四川省各地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主題文化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廣大青少年日常生活;依托各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傾力打造“四川非遺研學營”品牌,分類開發系列研學課程,向廣大青少年深入解讀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與厚重底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開展“我是草堂小小講解員”專題培訓、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舉辦“童聲講三星 古蜀韻傳承”主題活動等,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積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圍繞以文植德、以文化人、以文立心宗旨,四川健全完善組織、政策、制度三大體系,不斷堅實內容、陣地、人才三大支撐,突出建好家庭、校園、社會三大場景,深入開展研習、傳學、服務三大實踐,傾力打造文藝、文創、傳播三大精品,持續挖掘巴蜀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寶貴教育資源,使廣大青少年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中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

“歡樂‘童’行 感受中華文明之美”主題親子活動。
成都市以“蜀戲新韻”為文化IP,圍繞“傳承、推廣、培育”推進校園戲曲文化構建,廣邀戲曲大家名家、青年傳承人擔任主講教師,打造隨開隨學的精品戲曲課堂。近日,“蜀戲新韻”成都市2024年度戲曲進校園戲曲慕課正式上線,課程體系涵蓋川劇、京劇、皮影木偶劇、曲藝劇目四大章節架構,通過視頻展演展示的方式,為廣大中小學生展現成都非遺戲曲的精彩和深厚文化內涵。
南充市探索走出“藝教深融”新路徑,推動14個基礎較好、條件成熟的試點學校與6個文藝院團、文藝家協會精準配對,開設木偶、剪紙、竹編、清音等各類非遺特色班18個,已累計覆蓋學生五千余人次。鼓勵支持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3個主城區學校因需制宜,與區級文化館、文藝家協會、非遺傳承人聯合開設各類非遺特色班,培養學生非遺愛好,傳承南充地方特色非遺技藝。
紅色教育“立苗” 培育時代新人
每天中午12時30分,甘孜州瀘定縣瀘定橋小學“紅娃”廣播站都會準時開播,《紅色的河流:董存瑞中隊》《螺絲釘:學習雷鋒好榜樣》《小紅軍:地球上的紅飄帶》……每天一個紅色故事,小小“紅娃”們稚嫩的聲音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情懷深植同學們的心中。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四川省各地立足紅色資源稟賦,用好革命文化,讓教育“活”起來,把革命文化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厚植愛國情懷,培育時代新人。
廣安市深挖紅色教育資源,大力推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青年先鋒”紅色典型進校園,依托鄧小平故里、華鎣山等教育實踐基地,打造情景式、體驗式“習語潤心”現場教學點50處,建立青少年成長中心4個,常態化推動剪紙、曲藝、川劇等民俗非遺項目進校園,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引導廣大未成年人爭做紅色基因傳承者、優秀傳統文化踐行者。
巴中市推動紅色思政教育走深走實,積極提升紅色思政教育向心力、擔當力、凝聚力和原動力,不僅將革命文化融入課堂,還將課堂搬到烈士陵園,帶領學生尋訪戰斗遺址等紅色革命遺跡,邀請老紅軍和陵園守墓人為學生上“紅”課,講述曾經的戰斗場景和英雄故事。充分運用2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8個紅色博物館、紀念館,30條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晏陽初博物館等4個省級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深度融合。
拓展陣地“育苗” 促進全面發展

廣元市朝天區羊木鎮小學的學生在勞動實踐基地體驗收獲的樂趣。
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家庭是首課堂,學校是主課堂,社會是大課堂。四川各地根據青少年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依托全省2400余所鄉村學校少年宮中央項目、3000余所各級鄉村學校少年宮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陣地,結合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精心策劃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活動,切實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在引導廣大青少年親身實踐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內江市不斷夯實家校共育陣地,目前已建成家長學校532個,創建全國“家校共育”數字化試點校26個,舉辦內江市2024年“甜味家·家國興”家庭風采大賽,豐富“甜蜜內江·家課堂”家庭教育品牌,線上發布微課程20期;常態推進文明校園建設,調研評估農村寄宿學校91所,“一宮一品牌”建好用好131所鄉村學校少年宮。
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推進“一校一特色、一宮一品牌”建設,一座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村學校少年宮扎根北川,成為讓青少年受益、廣大群眾滿意的惠民項目。今年11月,在全國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工作推進會上,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作為唯一縣級代表介紹建設經驗,受到參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雅安市天全縣依托校外陣地大力拓展青少年校外實踐活動,發揮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及106個基層所、站的陣地作用,聯動文化站(室)、童伴之家等服務陣地,大力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持續完善“學?!彝ァ鐣眳f同育人體系。
心理服務“護苗” 關愛健康成長
在6月中宣部主辦的2024年度全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培訓班上,瀘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以《看見并呵護“每一條小魚”——“劉老師的心靈魔法課”提升青少年積極心理品質瀘州案例》為題,向全國分享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經驗做法。全國共4個市州在此次會議上作案例交流。
瀘州作為四川代表分享經驗做法,不僅因地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成效顯著,更得益于四川省全域推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中強化“治未病”理念,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保障。
四川省加強未成年人生命教育、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積極幫助未成年人消除“成長卡頓”“心靈感冒”,引導青少年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成立四川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與輔導中心,積極推動各市(州)成立心理輔導(成長)中心,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和文明城市、文明校園測評體系,涵蓋省、市、縣三級的工作體系基本建成,中小學校心理輔導室基本實現全覆蓋。
閬中市構建一體化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出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方案》,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聯合行動方案、工作督查方案和安全應急預案指導,并通過開發特色校本課程豐富課程資源,建立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庫”,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學滲透融合,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
自貢市富順縣通過主題講座、情景小品劇等多種形式完善“心理 學科”“心理 活動”等“心理 ”融合模式,建立“預防一預警一干預一轉介”四級工作機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組建“富順縣心理護航志愿團隊”,用好用活“富順縣中小學生心靈之家”,開通心理健康服務熱線,開設“空中講堂”“365家校共育平臺”,幫助廣大未成年人隨時獲取心理健康知識,提升自我調節能力。

國家心理咨詢師劉麗為成都市東部新區永盛初級中學的同學上了一堂生動的心理健康課。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把家鄉建設好,把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你們這一代人接力奮斗?!绷暯娇倳浗o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之江小學學生們的回信中對廣大青少年的殷殷囑托,在巴蜀大地上激起了強而有力的回響。行走在四川,校園內外,書聲瑯瑯;跑道賽場,活力飛揚……在這片沃土上,一張張洋溢著青春風采的笑臉如花兒綻放,孩子們眼中有希望、心中有陽光,以“少年強則國強”的擔當意識,樂觀自信地健康成長。(供稿:四川省文明辦 四川文明網記者 朱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