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弘揚文明新風尚 煥發鄉村新氣象
在巨鹿,新時代紅娘服務隊隊員說媒不要錢,婚事簡單辦;
在青縣,201家“孝老食堂”長期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2000多名;
在饒陽,197個村全部制定村規民約,常態化開展“村規民約我踐行”宣傳;
…………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
近年來,河北省把移風易俗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高位推動,加強統籌協調。
全省持續開展“我是文明市民、要為城市爭光,我是燕趙兒女、要為河北爭氣”活動,推動全社會破除陳規陋習、培樹文明新風。每年省委一號文件,都將開展移風易俗作為推動農村社會治理、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來,河北各地緊緊圍繞高額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陳規陋習問題開展專項整治,進一步樹立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涵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村規民約,約出鄉村新風尚
走進河間市詩經村鎮二十里鋪村,“22條約定”懸掛在村委會的墻上、滾動播放在廣場電子屏上。
“婚禮車隊控制在轎車6輛以下,其他車輛一律為客車;煙價格控制在10元以下……”“22條約定”的全稱叫《二十里鋪村紅白事改革制度》,包含12條白事、10條紅事規定。
二十里鋪村黨總支書記王志強介紹,最初是因為不時有村民找他反映,紅白事攀比厲害,辦一次事下來,單是吃喝就要花至少3萬元。
改革,村民都同意。但怎么改,意見總是不統一。村里反復開會商討,最終確定了這22條。如今,“22條約定”在二十里鋪村被廣泛認同。
村規民約是倡導文明新風、推動移風易俗的有效載體。
河北各地進一步完善村規民約,將治理天價彩禮、薄養厚葬、攀比炫富等婚喪陋俗列入其中,規范日常行為,維護公序良俗。健全紅白理事會,切實發揮剎歪風、正民風的作用。截至目前,全省53483個村(居)已全部建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覆蓋率實現100%。
“移”出文明范,“易”出新風尚。各地充分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作用,組織群眾對陳規陋習和不文明、不道德行為進行評議,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
從“小切口”入手,引導群眾向善向美
在巨鹿,說媒不要錢,婚事簡單辦。
2017年以來,巨鹿縣探索公益紅娘免費說媒,指導愛心人士孫彥群牽頭成立巨鹿縣紅娘協會。今年以來,該縣設立公益相親點,以免費說媒切入,引導零彩禮、低彩禮,推進婚事簡辦。
全縣291個村都有聯絡員,給公益紅娘提供信息,縣里還在“巨好辦”綜合管理平臺上開辟紅娘服務板塊。
如今,巨鹿經驗在邢臺市及全省推廣開來,全省90%以上的縣(市、區)都建立了公益紅娘隊伍。
文明實踐的主陣地在基層,基層創新是移風易俗的源頭活水。
近年來,全省各地在實踐中不斷推動移風易俗,堅持從“小切口”入手,引導群眾向善向美。
2021年,河間市、肥鄉區被民政部確定為全國婚俗改革實驗區。全省各級民政部門借勢發力,先后確定雄安新區等62個省、市、縣級婚俗改革實驗區,探索婚俗改革的方法路徑。
武安市通過建立陳規陋習整治信息填報平臺,實施婚喪信息“雙提醒、雙提交”,全市2萬多名黨員干部均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嚴控婚喪嫁娶規模和標準,全市婚喪事宜大操大辦問題明顯改觀。
而在青縣,“孝老食堂”不僅讓老人樂享幸?!笆场惫?,也帶來了文明新風。
2020年12月,該村自發創建“孝老食堂”,老人們在這里不僅吃得舒心,還能參加娛樂活動。截至目前,全縣建成投用“孝老食堂”201家,服務老人2000多名,又拓展了助潔、助醫等服務,惠及老年人超萬名。
小食堂匯聚大民生。近年來,河北各地推廣“孝老食堂”做法,發展農村助餐服務,融合開展洗衣、理發、義診、書法繪畫等文明實踐活動。
辛集市的“愛心小院”里,不僅為2000多名老人提供近5萬次助餐服務,還組織12個社會組織的志愿者,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日為老人提供義診、義剪、按摩等20多項服務。
通過“小切口”,推動文明行為養成。
為有效引導回遷居民盡快完成從“村民”到“市民”的轉變,雄安新區容東片區依托智慧社區平臺,自2022年7月起推行居民文明指數積分項目,發動居民主動參與城市管理、社區治理工作。
邯鄲市峰峰礦區成立餐飲行業“光盤行動聯盟”,積極推廣“半份餐”“小份菜”“代打包”等特色服務,逐步推行“文明用餐積分制”,就餐顧客只要踐行“光盤行動”,即可獲得“光盤”積分,兌換打折餐券、菜品飲料等,餐桌上的浪費得到有效遏制。
培樹典型,讓身邊事影響身邊人
定興縣定興鎮李家莊周桂香家庭踐行村規民約、女兒零彩禮出嫁的故事,讓村民們深受觸動。該縣有關部門三次邀請周桂香到相鄰鄉鎮作故事分享,在全縣推廣她的好做法。
講講咱村的那些事兒,說說身邊的這些人。今年4月以來,全省各地廣泛開展“‘雙爭’有我·咱村的那些事兒”村規民約故事講述活動,持續深入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學有榜樣,行有示范。
全省各地發揮評比推選引領作用,廣泛組織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等評比活動,通過宣傳凡人善舉,用身邊人身邊事影響和帶動群眾。廣泛運用道德紅黑榜、善行功德錄、好人榜等,促進農村形成崇德向善之風、勤儉之風、文明健康之風。
以涵育鄉風文明、推動移風易俗為目標,石家莊市藁城區推廣建設“德善驛站”,通過積分制引導群眾自覺主動參與基層治理,持續提升道德素質。
圍繞好人好事,鹽山縣邊務鎮由各村“兩委”干部、道德評議會成員進行評議,并在“夸夸墻”張貼宣傳,營造人人參與、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沁潤人心、成風化俗,各地利用文化墻、宣傳欄、文化廣場等基層各類宣傳載體和文化陣地,打造移風易俗文化長廊、主題公園、家風家訓館等“微陣地”,廣泛宣傳文明和諧健康理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創作推出反映移風易俗內容的文藝作品,以歌曲、小品、相聲、小說等形式宣傳喜事新辦、勤儉節約等內容,引導群眾自覺破除陳規陋習。(供稿:河北省文明辦 河北日報 記者薛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