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多元發展的當今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歷史記憶的載體,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近日,湖南一系列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彰顯湖南文化自信的璀璨明珠。
精彩紛呈:非遺技藝大放異彩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非遺技藝,每一種都凝聚著無數代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它們以獨特的形式展現著生活的美好與多彩,是藝術與實用的完美結合。

近日,“指尖非遺捏面塑 文化傳承潤童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長沙市天心區暮云街道盧浮社區舉行,吸引了轄區內青少年“沉浸式”了解面塑非遺技藝,感受非遺文化獨特的魅力。
在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長沙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彭鳳玲老師指導下,手拿工具刀,經過揉、捏、搓、滾等技法,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脫手而成。
“太好玩了,捏面人漲知識了!”“我第一次捏面人,過程很有趣,捏完太有成就感了?!泵鎸ψ约褐谱鞯淖髌?,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合影留念。

打鐵花,如同絢爛的煙花雨,場面頗為壯觀。
在邵陽市北塔區晨曦映資江小區夜游節上,一場非遺技藝“打鐵花”精彩上演。2名打花藝人待鐵熔化成鐵水后將一勺勺滾燙的鐵水擊打后使其拋向空中?!芭尽钡囊宦暰揄?,鐵花飛濺,仿若流星飛瀉,猶如火樹銀花般在黑夜中絢爛綻放,展現出令人震撼的美麗。
如詩中描寫“火樹銀花幻莫測,凌虛擲地紛驪珠”,場面甚是壯觀,引來觀眾陣陣歡呼。也有現場群眾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美妙的瞬間。
創新發展: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創新,新在創意整合。將非遺文化中提取關鍵元素融入文化產品,把紅色故事創編成皮影戲節目,這些創新舉措讓非遺不再局限于過去,而是以嶄新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它們順應時代潮流,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非物質文化遺產,蠟染是我國民間傳統紡織的印染手工藝,與絞纈(扎染)、灰纈(鏤空印花)、夾纈(夾染)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印花技藝。

在湘西州鳳凰縣,各大蠟染店鋪線上線下生意火爆,龍元素系列產品棉衣、頸枕、抱枕等蠟染、扎染產品深受全國各地顧客喜愛,銷售市場火爆。
近年來,湘西鳳凰縣加大蠟染產品的研發力度,在產品設計上鑄魂,在產品生產上提質,改進傳統生產工藝,縮短生產流程,取得良好成果,目前鳳凰蠟染系列產品已成為獨具鳳凰特色的旅游品牌之一。
衡山影子戲是民間藝術寶庫的一枝奇葩。
為了推進衡山皮影戲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衡山縣牽頭融入當地紅色文化,以皮影戲的形式演繹紅色經典故事,推動民間傳統技藝與紅色文化的融合創新。
“讓非遺皮影戲和紅色故事相結合,是一個很好的創新?!逼び皯騻鞒腥送醵指嬖V筆者,以前皮影戲更多是從市井生活中挑選題材,觀眾大多是中老年人,現在融入了革命歷史故事后,吸引了很多年輕觀眾。
“這個表演讓我眼前一亮,他們將紅色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皮影戲的方式呈現出來,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新穎獨特,讓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艱辛和不易?!庇^看完演出的村民意猶未盡地說道。
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相融合,不僅讓人們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非遺在新時代的發展潛力。相信在社會共同努力下,湖南非遺文化定會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供稿:湖南省文明辦 湖南文明網 記者劉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