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抓好“五個提升” 助力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檔升級提質增效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政治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深扎基層、打牢基礎的重要改革,是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山西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陣地全面建成,基本實現全覆蓋,達到了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的“五有”標準,初步完成了“四梁八柱”的建設任務。隨著文明實踐不斷地迭代升級,從試點探索、農村為主的“1.0版”,到全面覆蓋、城鄉聯動的“2.0版”,再到全民文明實踐的“3.0版”,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已經站在一個新的起點,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更加繁重而艱巨的使命任務,文明實踐工作必須在提檔升級和提質增效上下功夫,通過抓好“五個提升”,全面深化拓展文明實踐內容、形式、途徑和方法,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高質量發展。
陣地建起來向陣地多起來提升
陣地是文明實踐的載體和依托。隨著群眾對文明實踐的知曉度、認可度、參與度不斷提升,基層站點少、服務功能單一、“引流”“吸粉”能力弱的問題日益凸顯,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文明實踐點位,享受到實時便利服務的要求日益迫切,在綜合考慮區位特點、人群特征、服務半徑等因素的前提下,建設布局合理、點多面廣、功能完備、互通互聯的服務陣地成為文明實踐工作的新課題。一是向“文化富集地”延伸。山西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遍布全省,博物館、體育館、圖書館、文化館以及休閑廣場等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工美、非遺、文化景區等隨處可見,要推動文明實踐站點向這些文化資源聚集地延伸,推動融合發展試點。二是向“網紅打卡地”延伸。讓文明實踐與網紅打卡地結伴而行,變“網紅流量”為文明實踐“留量”,打造文明實踐品牌IP。在山西博物院、華夏文明傳承園(方特)、云岡石窟、平遙古城、洪洞大槐樹、司徒小鎮等“網紅打卡地”建立“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三是向新業態延伸。向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挺進。在潞安化工等一大批“旗艦”“勁旅”級超大型國有企業,以及170余家規模以上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扎根”。四是向生活新場景延伸。向夜間消費場景和目的地,以及集商、旅、文、體、農、展為一體的綜合體旅游線路,以及“演唱會經濟”場館等新“熱”潮拓展。五是向“云端”延伸。將傳播內容與時尚元素相統一,通過網絡節目、直播、慕課等形式互動呈現,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有效傳遞黨的聲音的最大增量。
平臺搭起來向平臺大起來提升
文明實踐搭好臺,社會各方唱大戲。要牢固樹立打通、盤活、優化、整合理念,積極探索文明實踐從“相加”到“相融”的融合之路,統籌協調好各類資源,想方設法搭建起文明實踐的“大舞臺”。一是拓展“融”的領域。實施“平臺+”工程,通過平臺+健康、平臺+教育、平臺+文藝、平臺+科技、平臺+法律等各類活動,推動“真融”“深融”,再造“骨骼”“經絡”,以期形成主業突出、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格局,使每個“合作伙伴”都能在平臺上展示“各自絕活”。二是豐富“融”的內容。推動文明實踐陣地與縣級融媒體中心、農家書屋、公益電影放映等互融互通,創新陣地、隊伍、內容等融合方式,實現需求對接、數據共享、功能疊加。打破“區域墻”“城鄉墻”“層級墻”,互通有無,實現資源融通、內容互補、活動交融。探索建設文明實踐帶、文明實踐精品線路等。三是拉伸“融”的鏈條。推進數字賦能,強化互聯網思維,發揮數字技術打破時空地域限制優勢,推動建設信息化、智能化、實時化的文明實踐平臺,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手段,優化方案、指揮調度、點單派單,構建群眾耳邊可聽、眼前可見、指尖可體驗的文明實踐學習場景。
隊伍“拉”起來向隊伍強起來提升
提升文明實踐隊伍建設質量是夯基固本的基礎工作。山西目前有各類文明實踐隊伍40余萬支,但相當一部分存在組織化程度不高、規范性不強、活動開展不夠、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工作還處在“小微”或初創階段,需要統籌協調、協同聯動,盡快提升隊伍質量。一是結對幫扶,推動優質資源下沉。組織文藝院團、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特別是文明單位積極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掛點聯系,結對共建,發揮精神文明建設專項工作機制成員單位作用,推動各單位立足職能優勢,組建專業化隊伍,有效破解縣、鄉、村活動隊伍供應不足、流動不暢、質量不高的問題。二是結親“引智”,推動高端人才落戶。山西省現有文化名家工作室領銜人66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49名、省級非遺傳承人1109名、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優秀人才700余名,推動他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立工作室,探索“名家+陣地”嵌入模式,讓優質資源與文明實踐“結親”。定期舉辦文化傳承等各類文明實踐主題活動,開設“文化小課堂”,以績效激勵方式助推優質資源全境涌動,攪活“一池春水”,真正把高端人才“用起來”“活起來”。三是結伴育人,推動基層文明實踐隊伍提質。省市兩級的專業化隊伍和高端人才要和縣鄉村三級的同行結成對子,分層、分級、分類開展培訓工作,著力培養一批長期參與服務、熟練掌握文明實踐基本要求和專業服務技能的“帶頭人”,提升基層文明實踐隊伍的專業素養。加大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人才下鄉的數量和頻次,常下鄉、常在鄉,做到機制化安排、常態化下鄉,漸進式推進。
活動做起來向活動旺起來提升
活動是文明實踐重要內容,是增強文明實踐感召力創造力的有形載體。一是項目運行常態化。項目是資源聚合的樞紐。通過“揭牌掛帥”“賽馬制”“備案制”等方式,采取政府購買方式,優選一批“百姓期盼、群眾急需、社會難點”的文明實踐項目,列入服務資源庫,推出“便捷優質套餐”,提供直達基層的“配送”服務。把“大水漫灌”普惠型服務與“精準滴灌”特惠型服務相結合、菜單式供給與訂單式服務相融合,長期定點、扎根基層“深耕細作”,解決“水過地皮濕”的問題。二是理論宣傳生動化。聚焦主責主業,培育打造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示范點和基層理論宣講示范點,組建高校思政宣講團、鄉村振興宣講團等隊伍,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面向青少年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理論宣講,把“普通話”翻譯成“地方話”,用“小變化”講清“大道理”,讓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直達村民家、槐樹下、廣場上、麥田里。三是實踐活動多樣化。堅持“全人群、全時段、全方位”整合對接服務資源,構建“文明實踐+N”綜合服務模式,緊盯老人、兒童、婦女、中青年等不同群體需求,積極開展健康義診、助餐服務、技術傳授等各種“便民式”服務。設立為民辦事代理站(點),及時為群眾辦理戶口遷移、民政服務、慈善救助等事項,設計開展開放式、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的文化生活活動,廣泛開展“村超”“村晚”“村BA”“村咖”等以及傳統節日活動。
群眾“愿意來”向“來了還想來”提升
讓群眾從“頭回客”變成“回頭客”。既要做到群眾隨時隨地總能找到喜歡的活動,實現群眾有所求,我們有所應,隊伍有所為,還要讓群眾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不斷地實現受眾與服務的角色互換,既要能自主“命題”,也要能積極參與“答題”,還要能奉獻愛心替他人“解題”,逐步實現全域實踐、全民實踐。一是把群眾最喜歡的活動“固化”好。將老百姓喜歡的休閑娛樂、讀書觀影、健康呵護、洗衣理發、未成年人托管等便民服務活動內容固定下來,固定時間、地點和項目,結合傳統文化節日、紀念日、農時季節、婚嫁慶典、文化廟會、農村集市等群眾聚集的時間節點,復制好群眾喜歡的活動,實現服務群眾“最大化”。二是把群眾最期盼的活動“活化”好。主動適應群眾多元多樣多變的需求,通過推廣“十必聯”工作法,精準掌握群眾訴求,靈活多樣設計“自選動作”,提供N種選項,讓群眾自己找準最優“答案”,提高匹配率,力爭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同時,為群眾踐行主流價值提供平臺,讓越來越多的群眾由服務對象變成服務主體,從“旁觀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建設者、評價者”,真正搭好用好實踐中心這個“連心橋”。三是把群眾最喜歡去的陣地“標定”好。對已經建起來、群眾喜歡去的陣地要豐富功能、強化效能,做到大門常開、內容常新、活動常態,打造順民意、暖民心的群眾之家。通過開展文明實踐“十百千”示范性工程,發揮“蝴蝶效應”,大幅提升實踐中心陣地建設質量,真正讓陣地成為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的“目的地”。及時發現群眾喜歡去,人群常聚集的“空白點”,把文明實踐的觸角延伸過去,持續打造服務群眾新的“歇腳地”“加油站”和“暖心屋”,讓廣大群眾“想來、愿意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李立平/山西省文明辦專職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