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上 優秀傳統文化綻放時代光彩——四川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紀實
今年4月底,由四川人民藝術劇院等出品的大型原創話劇《蘇母》登陸北京演出收獲滿滿贊譽。來自四川的“成都老茶館相關檔案”“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雙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四川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燦爛獨特的文化再一次被世界看見……
這是文化的魅力,也是歷史的榮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系統謀劃部署。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天府之國”四川底蘊深厚,文脈綿長。四川牢記總書記囑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進行體系化構建、項目化推進、時代化呈現、系統化實施。
今年5月6日,四川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在成都召開,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曉暉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扎實推動四川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新征程四川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巴蜀大地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綻放出時代光彩。
殷殷囑托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
蜀道蜿蜒、石窟密布……2024年5月30日晚,紀錄片《蜀道問窟》登陸央視紀錄頻道,一展金牛古道上歷史悠久的石窟文化。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時專門前往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古蜀道,叮囑“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俯瞰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古柏自然保護區。川觀新聞記者 李向雨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多次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意蘊深刻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展現了強烈的文明擔當、深沉的文化情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宣示了我們黨對待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態度。
對文化遺產保護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關懷備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等重要會議,并以考古、歷史文明研究等為主題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全面深刻的闡述。
固本培元,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收獲文化自信。2022年5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正確認識理解歷史發展規律,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深刻把握“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庇绕涫窍到y闡述了“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敖Y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文化主體性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主體性的重要體現?!皟蓚€結合”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我們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與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密不可分?!皟蓚€結合”重大理論成果,為我們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巴風蜀韻、文脈深厚,習近平總書記對這片土地厚望如山。四川的文化傳承發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同樣牽掛于心。來川視察的文化足跡,遍布我省諸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三星堆博物館供圖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了解蜀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到汶川縣考察“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叮囑一定要把地震遺址保護好,使其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傳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遺產本身,更要傳承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與中國精神。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眉山市三蘇祠了解當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等情況,指出“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卑佼€古祠為何能夠映照中華文化?皆因先賢智慧至今能啟迪今人思考。
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2023年7月在德陽市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三星堆遺址發掘歷程和古蜀文明成果,表示“三星堆遺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響的”,并叮囑文物保護修復久久為功,做出更大成績。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點贊三星堆“文化瑰寶”。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論述,成就了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定力和底氣;對四川的殷殷囑托,指引了文化傳承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眉山三蘇祠博物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供圖
研究闡釋
從歷史深處汲取豐厚給養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當文明不斷躍遷發展,總是要回溯來處,從歷史與文化深處尋找奮發和前行的力量。
四川,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長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如何深刻認識四川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近年來,四川在頂層設計上高瞻遠矚,以政策支持保駕護航,考古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為巴蜀大地從“人類史”到“文化史”到“文明史”歷史脈絡的梳理提供重要證據,也見證了“天府之國”的歷史悠久、中華文明的賡續綿延。
稻城皮洛遺址、資陽濛溪河遺址、遂寧桃花河遺址……近年來,四川發現的舊石器遺存點位超過200處,證明早在20多萬年以前,人類就已在古代四川繁衍生存;廣漢三星堆遺址、達州羅家壩遺址等遺址精美文物的發現,揭示了巴蜀文化的獨特燦爛。
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宣漢縣文體旅局供圖
文物要保護好,也要不斷研究和闡釋,才能更深刻認識“何以四川”、理解“何為四川”、明確“四川何往”。
立足巴蜀文化核心、聚焦重大議題,四川高標準建設三星堆研究院、蜀道研究院和三蘇研究院,全面構建三蘇文化、蜀道文化、三星堆文化系統性研究宣傳體系——
持續推動三星堆研究走向深入。2023年11月,三星堆研究院聘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孫華擔任學術院長,未來將組織全國40余家重要機構開展跨領域、多學科、系統性研究攻關,揭開三星堆遺址的更多秘密,展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
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蜀道研究院集納中外多個跨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力量,致力于推動公眾理解蜀道不僅是一條交通往來之道,也是一條文化傳承之道,還是一條生態文明之道。
三蘇研究院匯聚海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人才,將解開“一滴水可以見太陽”的秘密。
丹青著史,盛世修文。近年來,四川壯大研究主體,深化課題研究,加強開放交流,持續推進9家省重點中華文化研究院和5家古文字研究中心建設,在全國首創構建弘揚中國精神、具有四川特色的中華文化研究闡發體系,尋找文化傳承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如今,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整、最具理論和臨床價值的古代醫學文獻《天回醫簡》已整理出版;《巴蜀全書》完成結項,記錄文脈綿延繁盛;四川正在推進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系列豐碩成果生動印證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巴蜀文化之光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提供了生動注腳,為人們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
傳承弘揚
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024年5月12日,四川省川劇院再次響起蘇東坡《定風波》唱段。此前,川劇《夢回東坡》在全國10座城市巡演,吸引觀眾近萬名。
中華文脈綿延悠長,如何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川劇是中華戲曲的重要瑰寶,一定要保護傳承好。推動設立四川省戲曲名家工作室名單、安排2300萬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四川川劇匯演、與重慶推進川劇保護傳承協同立法……川劇事業再現生機與活力。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讓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為人們提供滋養。話劇《蘇東坡》亮相第八屆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全國數十萬觀眾齊聚線上線下;四川省首屆川劇匯演活動全國圈粉、反響熱烈。
文化在交流中發展。2023年盛夏,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閉幕式精彩綻放,9月首屆金熊貓獎盛大舉辦,還有中國曲藝節、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等國家級文化活動紛紛落地成都。巴蜀文化舞臺熠熠生輝,四川推動傳統文化傳播形成強大聲勢,更加激發起新時代擔當文化使命、矢志賡續傳承的堅定信心。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四川發布2023年度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數據顯示,去年四川各大博物館接待觀眾8540余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火起來,四川不斷創新創造。
展覽豐富、特色鮮明。去年全省共舉辦常設和臨時展覽2000余個;“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近4個月展期吸引觀眾超140萬人次,成為全國現象級文博特展。
科技賦能、展陳鮮活。通過裸眼3D,觀眾可在三星堆博物館看到當年祭祀區考古發掘的情景;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可“穿越”到考古現場。
火起來的文物和文化,讓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愈發真實可感。如今,“到博物館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下單文創產品“把博物館帶回家”或“以非遺裝點生活”,成為一種新風尚。
在傳承弘揚的背后,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為文化遺產保駕護航。今年5月底,四川省修訂《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自貢市恐龍地質遺跡保護條例》《綿陽市歷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等;4月底,省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加強石窟寺聯合保護工作方案》《四川省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聯合保護工作方案》《全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三年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6年)》,大力提升石窟寺、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革命文物的保護管理水平。
當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文化自信融入了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
“創”字當先
巴蜀文化展現生機活力
今年5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進入“四川時間”。歷史底蘊與自然風光兼具的楨楠林、預約人數爆滿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一場發布會,成為透視四川文化活力的窗口。
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根植傳統文化的沃土,四川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迸發。
向外破圈,創新展示新場景?!叭嵌眩喝伺c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在意大利開展,引來巨大關注。創造展覽新模式,“萬物有靈·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數字藝術展”上,精美的3D打印文物復制品栩栩如生,VR視頻等數字媒介展示的古蜀文明引人入勝。
文化“吸睛”的同時還在不斷“吸金”。2023年,自貢彩燈在美國、英國、意大利、智利等19個國家71個城市點亮,全年文化出口首超5000萬美元?!拔磥砦覀儗⒃诰惩馀e辦古蜀文明、大熊貓、蜀道三國等各種主題燈會,帶動川菜、川戲、川茶、川酒、四川非遺同臺唱戲?!彼拇ㄎ耐都瘓F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袁世軍表示。
四川文化揚帆出海擦亮名片,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轉化為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軟實力,同時擴大四川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在2023—2024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中,來自四川的24家企業和10個項目成功入選,數量居中西部第一位。
向內深耕,傳統文化展露勃勃生機。
創新傳承方式,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在傳承手藝之余,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深刻闡釋,其作品頻頻被國際大牌相中。
創新銷售模式,四川非遺在去年春節期間舉辦非遺傳承實踐暨直播購物節活動,平臺投稿量居全國第二位,實現銷售額1.5億元。
創新產品業態,2023年,僅三星堆博物館文創產品銷售額度就超過1億元。
以文化產業為抓手,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今年5月23日發布的“2024·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深入挖掘三蘇文化的四川新華出版發行集團有限公司第13次登榜;“2024·全國成長性文化企業30強”中,以視覺科技助力文化遺址數字文旅項目建設的成都的力方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亮眼數據佐證產業發展良好勢頭:2023年四川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2724家,同比增長12.4%;實現營業收入5633.6億元,同比增長19%,增速比全國高10.8個百分點。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9100萬巴蜀兒女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奮力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巴蜀新華章。(供稿:四川省文明辦 四川文明網 川觀新聞 記者趙曉夢 吳曉鈴 吳夢琳 薛維睿 鄭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