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聚焦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文化供給體系建設,創新文化服務模式,拓展文化服務內涵,壯大文化服務隊伍,有力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提質增效,極大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堅持“1+1>2”,在結對共建中擴大文化供給“朋友圈”。持續深化文明單位、重點馬院、文藝院團等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共建,推動各級文明單位、高校院所、宣傳文化系統單位等文化資源,深度融入三級文明實踐體系,促進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共享。目前,265個全國和省級文明單位與177個文明實踐中心完成結對,1.4萬個省、市、縣級文明單位與文明實踐所(站)完成結對,12所省重點馬院與文明實踐中心完成結對,組織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紅棉講壇”“僑味宣講”“音樂黨課”等文明實踐活動2000多場次。江門市探索“文藝結對文明實踐陣地”工作機制,推動12個市級、84個縣(區)級文藝協會與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簽約結對?;葜菔型苿邮着攸c高校馬院與文明實踐陣地結對,下沉139個“送理論”“送文化”等項目和200余名“文明實踐特派員”。全國文明單位江門海關聯合開平市文明實踐中心圍繞國門生物安全知識科普主題,開展沉浸式、互動式科普學習體驗活動。

江門市音樂黨課。

“全國文明單位”江門海關“國門生物安全知識科普活動”走進開平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堅持“主陣地+新空間”,在深化拓展中建強文化服務“供應鏈”。發揮2.8萬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主陣地文化服務功能,拓展理論宣講、圖書閱覽、文藝課堂、體育健身等文化空間,建設群眾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園。強化文明實踐陣地統籌功能,整合現有面向基層的鄉鎮(街道)文化站、農家書屋、道德講堂、文化禮堂、文體廣場等公共文化資源,盤活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等資源,探索建設文明實踐帶、文明實踐街區、文明實踐綜合體,推動海關、氣象、文化、稅務、電力、交通等系統單位,依托科普館、博物館、數字體驗館、研學基地等打造文明實踐特色陣地800多個,持續優化“15分鐘文明實踐圈”,讓公共文化服務“觸手可及”。深圳市福田區依托香蜜公園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利用公園核心地理位置打造公園里的大學、理論 、文香而來、公益琴房、草地音樂會等40多個品牌項目,成為人民群眾“一看就愛、一愛就來、一來再來”的精神殿堂。廣州市荔灣區整合永慶坊歷史文化街區資源,打造集騎樓故居、西關大屋、粵劇粵曲、廣彩廣繡等廣府文化為一體的文明實踐綜合體,成為市民群眾尋找城市記憶、傳承嶺南文化的重要窗口。珠海市月坑村依托村內五圣宮、百年荔枝林等紅色資源打造文明實踐街區,開展“村史課堂”“非遺傳承”“紅色故事”等具有村居特色的文化課程。韶關、惠州、中山市以文明實踐陣地為依托,鏈接嶺南書院、城市書房、社區書吧、閱讀驛站等資源,搭建“書院 書房 書吧”新型公共閱讀空間,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閱讀矩陣,點亮市民群眾閱讀之燈。

深圳市福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推出“琴小站”公益智能琴房,創新打造“音樂 公益”模式,在公園、商圈、小區、城中村等人員密集場所鋪設公益琴房,免費為市民提供專業的學琴和練琴空間。
廣州市荔灣區永慶坊文明實踐綜合體舉辦非遺文化展演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珠海市月坑村文明實踐街區開展“清明祭英烈 傳承愛國情”清明祭英烈活動。

韶關市區風度書房熏風路分館舉辦“我們的節日·春節”主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惠州市嶺南書院(豐湖書院)搭建“書院 書房 書吧”新型公共閱讀空間。
堅持“線上+線下”,在雙輪驅動中提升文化惠民“觸達率”。立足群眾云端文化需求,指導122個縣(市、區)建強用好文明實踐“云平臺”,推動文明實踐“云平臺”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學習強國”廣東平臺、“粵學習”APP以及新媒體平臺等融合發展,將中央、省、市優質數字文化資源融入文明實踐平臺,推動線下文化活動、線下公益課程網絡化、數字化,實現網上網下同頻共振,提升文化供給的觸達率、覆蓋面。針對各地資源稟賦、文化差異、百姓生產生活等實際,創新推出文明實踐夜間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快閃模式,打造理論夜校、夜間自習室、夜間瑜伽健身房、夜間舞蹈室、24小時“幸福書吧”等特色品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優質文化供給模式。廣東省文明辦聯合南方日報、南方 客戶端開展“藝美課堂”文明實踐系列活動,通過一場場名家大咖的文藝培訓課、一組組“人氣爆棚”的文明夜市,打造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加油站”。目前,“藝美課堂”全網閱讀量、瀏覽量達500多萬。清遠市英德市打造“四微”文明實踐服務新模式,調動全市文藝資源力量,利用群眾夜間閑暇時段打造“藝心創文明”夜間文明實踐“微劇場”,實現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深圳市搭建“深圳藝文惠”服務平臺,創設“惠觀影”“惠看展”“惠讀書”“惠賞演”等板塊,持續推出線上文化慕課、云上展演展覽,實現差異化、分眾化、精準化服務。

端午節期間,廣東佛山疊滘舉辦龍船漂移大賽。
堅持“輸血+造血”,在送種結合中激活基層文化“新動能”。堅持“送文化”“種文化”相結合,大力實施文化、文藝、文學、出版等助力文明實踐的“強基工程”,推動文化服務更加走心聚力,營造全民參與、共建共享濃厚氛圍。省文明辦聯合省文聯開展文藝志愿者“三級掛點進中心”等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調動省13個文藝家協會組成4支文藝小分隊,舉辦文藝演出、非遺展覽、“經典永流傳·音樂黨史課”、非遺項目“單弦拉戲”、“翰墨龍村”書法培訓、“活力古城·非遺傳承”民樂培訓、“美麗興田·舞動時代”等各類文化活動200多場次,將文藝“大餐”送到群眾家門口。省文明辦聯合省新華發行集團開展“經典誦讀”文明實踐活動,以“誦讀經典·傳承文明”為主題,邀請100余名省內外著名作家、文藝名家、閱讀推廣人、朗誦專家、廣東好人等組建文明實踐隊伍,打造“詩畫嶺南”“粵韻歌謠”“嶺南好家風”“青春賦·獻青春”等一批啟迪心智、潤澤心靈、文質兼美的精品佳作,運用誦、讀、唱、演、說、奏、舞等多種形式,依托文明實踐陣地、嶺南書院和400多個新華書店網點開展誦讀經典、傳唱經典、演繹經典、講解經典等文明實踐活動300多場次,惠及3200萬人民群眾。省文明辦聯合南方報業集團、省文化館、省地方志辦開展鄉村歌手大賽、“嶺南文脈·薪火相傳”、“講村史展村史傳村史”多彩鄉村實踐等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佛山、東莞、茂名、潮州等地市結合辦好“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創新開展“村晚”“村超”“村BA”“龍舟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舉辦潮繡、剪紙、泥塑等非遺技能傳承培訓,呵護和培育群眾文化熱情。(供稿:廣東省文明辦 廣東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