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雄獅少年》火了。自2024年1月11日首演以來,這部衍生自同名國漫電影IP的音樂劇好評如潮,觀眾從精彩的演出中領略到嶺南醒獅文化的魅力。
地處“兩個前沿”的廣東,得風氣之先,嶺南文化底蘊深厚。
回望2023年,廣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省委部署,勇擔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動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高質量發展,蒼勁有力地書寫著文化強省建設的新篇章。
高舉思想之旗 奏響時代強音
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
廣東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著力打牢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根基。全省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結合主題教育,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重點內容。省委宣傳部會同有關部門分赴各地各單位旁聽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促進提升中心組學習質量和水平,推動理論學習走深走實。
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廣東實踐”主題,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舉辦多場研討會,專家學者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群策群力。廣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來抓,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首批10所廣東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州“好聲音”宣講隊、茂名“柏橋講堂”宣講隊……廣東打造全省首批基層宣講示范隊伍,探索規范開展基層宣講活動的長效機制?!爸讣馍稀钡男麄餍v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新風尚,“粵學習”“學習日歷”“進村入戶”等網上理論傳播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21個“學習強國”地市級學習平臺實現全覆蓋。
弘揚主旋律,社會思想就有了主心骨;傳播正能量,社會發展就有了動力源。
“向海圖強看廣東”大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廣東主題采訪活動……2023年,聚焦高質量發展,廣東多次組織中央、省、市主流媒體開展主題調研或采訪活動,用一個個鮮活的畫面、生動的事例,展現廣東走在前列的蓬勃氣象。
廣東聚焦融合發展打造全媒體傳播體系,集中優勢力量打造“兩端一云”。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主流“爆款”不斷涌現,以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奏響主流輿論強音,匯聚起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大正能量。
培育文明新風 遍開文明之花
不久前,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向社會發布2023年廣東省“誠信之星”,10個個人(集體)獲表彰。這是廣東首次在全省范圍舉辦該評選活動。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除“誠信之星”外,廣東還大力選樹宣傳“廣東省道德模范”“廣東好人”等先進典型,讓榜樣示范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良好道德風尚。
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同樣在網絡空間蔚然成風。廣東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網絡文明建設全過程,不斷擦亮“廣東網絡文化精品展播”、“南粵十大好網民”故事評選、“廣東好人線上發布活動”等宣傳品牌,持續釋放“粵故事”“粵榜樣”入群破圈能量。
2023年以來,廣東推動文明單位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共建,讓廣東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從“有形覆蓋”走向“有效覆蓋”。
廣州市花都區策劃開設“文化種子”學堂、“花都名師”講堂,用文化和藝術的形式結合,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韶關等地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設立“百姓說事”“心愿樹”功能區,傾聽民聲解難題……一次次生動鮮活的文明實踐、一項項便民惠民的志愿服務,織密了城鄉基層文明實踐網絡,廣東15分鐘文明實踐圈不斷健全。
作為文明實踐的重要陣地、文脈傳承的重要高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新人培育的重要載體,全省首批10個嶺南書院各展其美,成為融閱讀、交流、科普、文創、志愿服務等于一體的新空間,受到廣大市民歡迎。如今,廣東正推動21個地級以上市實現嶺南書院全覆蓋。
2023年11月以來,廣東部署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目前,全省共有全國文明村鎮188個、省級文明村鎮274個,全省縣級以上文明村鎮占比超過80%,城鄉面貌由內而外煥然一新。
賡續嶺南文脈 激發文化活力
過去一年,粵產文藝精品頻頻“出圈”:2023年,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榮獲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譙國夫人》在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奪得“最佳戲曲片”;融入粵藥、粵劇、粵菜等嶺南文化元素的電視劇《珠江人家》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
隨著文化強省建設的扎實推進,廣東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嶺南文脈煥發新活力。
位于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的永慶坊,常年游人如織。永慶坊通過“修舊如舊、外舊內新”的“繡花”功夫,保留了老廣州西關韻味,展現出嶺南文化的新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隨著郁南磨刀山遺址、英德青塘遺址、“南海Ⅰ號”沉船的發掘,考古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廣東答卷”逐漸成形。2023年10月,廣東省文物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科學研究計劃,用12年時間展開對嶺南早期人類與文化發展歷程的全面溯源。
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一座座大灣區文化新地標已經或即將“點亮”。一批以“粵書吧”“粵文坊”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間,成為一道道亮麗的人文風景線。
以文塑旅,廣東文旅市場人氣“爆棚”。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數據顯示,不久前的元旦假期,廣東全省接待游客1447.9萬人次,同比增長78.1%;實現旅游收入89億元,同比增長99.1%,廣東各地文化和旅游產品供給優化、活動豐富、文旅消費潛力得到激發。
從電影到動漫游戲產業,嶺南文化“揚帆出?!狈脚d未艾。如今,廣東正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傳播工程,立體講好中國故事、大灣區故事、廣東故事,以文化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融相通,從廣東這個窗口展示中華文明之美。(供稿:廣東省文明辦 南方日報)